※認識道教 首頁 > ※認識道教道教學術專欄 > ※認識道教

※認識道教


認識道教

談到道教,我們必須要了解什麼是宗教。宗教的起源在於「原民文化」時代所起,初始,較有智慧者以許多方式對周遭生活環境的變化、人類生命生活的變化做解釋分析,雖然這些解釋不一定合邏輯,但是對於原民生活卻也起了安定安撫的作用以教民、以化民,使人心有所歸、性有所屬、情有所寄,進而安定社會,福利蒼生,傳遞文化,保全民族的一種思想和行為。所以,奧地利的卡勒教授更認為:「一個民族的形成,不必淵源於同一始祖,而是信奉同一宗教。」都足以說明宗教的重要性。在人類的初民時期,宗教思想和活動就已存在了,經過長時期的演變和進步,宗教的制度和形態,隨著時代演進而趨於完美,對人類的精神文明,提供了最大的貢獻,而宗教化民成俗的力量,也是超越於其他文化和物質的。

 

宗教的構成必須具有幾個基本條件:教義、經典、儀式、倫理、組織、神秘。教義是對世事的看法和主張,以及對教徒的禁忌和規戒;經典是智慧者所遺的記載、言行、教法和典範;儀式(也稱科儀)是神人溝通媒介的禮儀、程序和方法;倫理是神人關係的規範和宗教的道德標準;組織則是為遂行宗教整體事務的教會,和修道闡教單位個體共組的教團。以上的要件必須是自有和獨立的,而不是抄襲和拼裝的,質言之,不具獨立要件的宗教個體,就不是獨立的宗教,充其量僅得視為某一宗教的宗派或旁支。很多人曲解我國的憲法,認為「人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」就是「人民有創設宗教的自由」,甚至准許「人」為「神」「選教」[選神職] 而導致了宗教上的空前混亂,增加了宗教界無盡困擾。

 

宗教顯之於眾的是寺廟和教堂,而傳之於世的則是教義和經典,傳承宗教的人就是宗教徒。宗教徒必須接受宗教教育,受到宗教的培植,經過入教的儀式過程,而肩負宗教上的責任。其中重要的傳道者則為宗教師,宗教師則必屬德行兼優的社會典範。傳道士,修道人,神媒靈媒及伙居修士均應具有宗教徒身份之神職人員,否則即為信教士。

 

道教是我國唯一的固有宗教,也是華人世界的生活文化,主張遵天法祖、利物濟世,宗源於黃帝,闡揚於老子,世稱黃老之學。道教認為「道」是宇宙的本體。先天地而生,故為天地之根,萬物之母,主宰天地,造化宇宙,是自然法則及一切真理,所以老子說:「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」「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,寂兮寥兮,獨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.可以為天下母。」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,」「無狀之狀,無象之象,視之不可見,聽之不可聞,搏之不可得,迎之不見其首,隨之不見其後。」都是說明這個道是「先天大道」「道在天地之先」,而演繹成先天大道偉大造化的宗教,就是道教。

 

道教是衍化先天道的精義,教人學道、修道、行道而達清淨無為,天人合一,至善至美至真境界的我國唯一固有及本土的宗教。由於道教流佈既久且廣,宗派亦多,支流則難以勝計,而市井遊閑之輩托名道教者,更不知凡幾,亦係道教蒙謗的原因之一。

 

道教倡導崇德報本,故云:「道有三本,天地者--生之本也,君師者--冶之本也,祖宗者--類之本也。」所以道教的家庭都同時設有神龕及祖先牌位,或是天地君親師牌位,必須拜神同時敬祖,是道教與其他外來宗教所不同的最大特色,也充分表示了道教對家、國及民族的向心和認同。因此,道教所歸納的中心教義,就是:「禮神明,敬祖宗,愛國家,保民族」。而要求信者奉行「忠、孝、仁、信、和、順」的行持六訣,及「存好心,說好話,讀好書,學好樣,作好事」的修身五箴。

 

道教的弘揚,目的有四:一、說神之法--闡揚真理,旨在宏道傳教,淨化人性,以安定社會。二、揚神之功--祀神敬祖,旨在崇德報本,天地是生之本,繼續生存即不可無天地;君師是治之本,教治之功,是發展生存的動力;祖宗是類之本,保存生存,功在祖先。三、體神之心--進修功德,旨在律己度人,律己則修持戒律,進功修德,冀得真道;度人則仰體天心,利物濟世,亦即外功也。所謂內功外德、內外雙修意即指此。四、續神之德--組織教會,旨在發揮力量,成為推展道教,保衛國家,延續民族的動力。以上四大目的,亦即是道教徒立志、立言、立德、立功的四大抱負。

 

道教係屬多神教,神仙係道教的最高人格表現,道教之神分為先天、後天二大類,最高之神為三清道祖,所以道教徒又稱三清弟子,玉皇則係掌權者。由人進修成神者有「神、仙」二大類。仙人係修道大成,具自在無礙之神通者;而神係人祀「有功德與民者」。故神之本義云:「才智技能超絕者」、「有功德于民者祀,唯聰明正直者神。」易經繫辭:「陰陽不測之謂神。」大載禮天圓篇:「陽之精氣曰神,陰之精氣曰靈,神靈者,品物之本也」。